国道追撞后,拖吊还重摔?从三度伤害案例,看我们拖吊业该学到的事

最近在 Threads 上有篇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,内容是一位车主分享了家人在国道上遭遇后方来车追撞后,委托高公局特约拖吊业者处理,却因一连串的人为疏失,导致价值 265 万的新车遭到“三度伤害”的惨痛经历。
根据 Threads 原文(一)、原文(二) 与 Yahoo 新闻报导,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:
- 初次伤害: 在国道上遭遇后方来车追撞,导致后保杆、后行李箱受损。
- 二次伤害: 拖吊人员在作业时,未将车辆打入 P 档、未拉手煞车,也没用拖车勾固定,导致车辆从拖吊车上滑落,造成底盘严重损伤。
- 三次伤害: 司机在处理滑落的车辆时,直接降低拖吊平台,导致车头直接撞击拖吊车平台,再次造成车体受损。
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,拖吊人员事后坦承自己因睡眠不足(仅睡三小时)而疲劳上工,导致操作失误。
受害车主抱怨事发一个月至今,该拖吊公司对此事仍不闻不问。
新闻查证拖吊车是靠行的,车行说没有不闻不问,保险公司在处理,但拖吊过程两度害名车滑落,车主就怕二手车价受影响,希望对方给交待,否则不排除提告,捍卫自身权益。
✅ 拖吊同行的专业建议
身为拖吊业的一份子,看到这样的事件其实心里也非常沉重。这起案例凸显了标准作业流程(SOP)与人员管理的重要性。以下是针对这次事件中的几个关键失误,我们提出的专业建议:
1. 车辆未妥善固定,导致滑落并损坏底盘
- 错误原因: 未将车辆排入 P 档、未拉手煞车、未使用拖车勾或钢索固定。
- 如何避免:
- 基本固定: 行驶前务必确认车辆已排入 P 档并拉紧手煞车。
- 物理固定: 必须使用拖车勾、轮胎固定带或钢索将车辆牢牢固定在拖吊车平台上,确保车辆不会在运送过程中滑动。
- 平稳驾驶: 拖吊过程中应缓慢行驶,避免急煞或急加速。
2. 车辆卡在平台时,卸载方式错误
- 错误原因: 在车辆未完全对正或仍卡在平台後端时,直接降低拖吊平台,导致车子滑落,车头撞击拖吊车的平台。
- 如何避免:
- 确保稳定: 若车辆尚能操作,应先确保其处於 P 档与手煞车状态。
- 善用支撑: 若拖吊车後方有支撑脚,应先将其伸展并确实顶住地面,藉此抬高车尾,防止车辆不稳或车辆後滑。
- 正确归位: 应使用吊杆将车辆吊挂到安全位置後,再进行後续操作。
- 切勿硬来: 若无合适工具或对操作没有把握,绝不应强行处理,应立即请求其他同事或专业人员支援。
3. 司机疲劳驾驶,导致一连串操作失误
- 错误原因: 司机承认自己仅睡三小时就出勤,精神不济是导致一连串失误的主因。
- 如何避免:
- 个人责任: 拖吊司机应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休息才能上工,这不仅是为客户负责,也是为自己的安全负责。
- 公司制度: 拖吊业者应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,避免司机过劳。
- 支援机制: 对于长时间或困难的救援任务,应安排轮班或增派人手支援。
看见同行的无奈与心声
在新闻影片下方,我看到了许多网友的留言。除了对车主的同情,也有大量针对拖吊司机乃至整个行业的谩骂与偏见,例如「永远不要低估女人会干出什么蠢事」、「只睡三小时是在打整晚炮吗」等等。
身为这个行业的一份子,看到这样的事件,心情其实非常沉重。我们不应跟着网路上的言论去谩骂,而是应该从中学习。
这次的事件,除了司机本身的重大疏失,也反映出整个结构性的问题——从业人员的休息是否足够?公司的管理与训练是否到位?这些都是我们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与反思的。
我们希望当事的司机能够从这次的教训中学习,未来在工作上能更加精进、更加谨慎。每一个SOP的细节,都是保护车主,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重要关键。
最後的思考
拖吊工作常常是在压力大、时间紧迫、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进行,但也正因如此,更需要建立清楚的操作流程与合理的排班制度,来保护车主,也保护我们自己。
希望这个案例能促进更多正向的讨论与改善,让我们整个行业一起变得更专业、更值得信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