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道追撞後,拖吊還重摔?從三度傷害案例,看我們拖吊業該學到的事

國道追撞後,拖吊還重摔?從三度傷害案例,看我們拖吊業該學到的事

最近在 Threads 上有篇文章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關注,內容是一位車主分享了家人在國道上遭遇後方來車追撞後,委託高公局特約拖吊業者處理,卻因一連串的人為疏失,導致價值 265 萬的新車遭到「三度傷害」的慘痛經歷。

根據 Threads 原文(一)原文(二)Yahoo 新聞報導,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:

  1. 初次傷害: 在國道上遭遇後方來車追撞,導致後保桿、後行李箱受損。
  2. 二次傷害: 拖吊人員在作業時,未將車輛打入 P 檔、未拉手煞車,也沒用拖車勾固定,導致車輛從拖吊車上滑落,造成底盤嚴重損傷。
  3. 三次傷害: 司機在處理滑落的車輛時,直接降低拖吊平台,導致車頭直接撞擊拖吊車平台,再次造成車體受損。

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,拖吊人員事後坦承自己因睡眠不足(僅睡三小時)而疲勞上工,導致操作失誤。

受害車主抱怨事發一個月至今,該拖吊公司對此事仍不聞不問。

新聞查證拖吊車是靠行的,車行說沒有不聞不問,保險公司在處理,但拖吊過程兩度害名車滑落,車主就怕二手車價受影響,希望對方給交待,否则不排除提告,捍衛自身權益。

✅ 拖吊同行的專業建議

身為拖吊業的一份子,看到這樣的事件其實心裡也非常沉重。這起案例凸顯了標準作業流程(SOP)與人員管理的重要性。以下是針對這次事件中的幾個關鍵失誤,我們提出的專業建議:

1. 車輛未妥善固定,導致滑落並損壞底盤

  • 錯誤原因: 未將車輛排入 P 檔、未拉手煞車、未使用拖車勾或鋼索固定。
  • 如何避免:
    • 基本固定: 行駛前務必確認車輛已排入 P 檔並拉緊手煞車。
    • 物理固定: 必須使用拖車勾、輪胎固定帶或鋼索將車輛牢牢固定在拖吊車平台上,確保車輛不會在運送過程中滑動。
    • 平穩駕駛: 拖吊過程中應緩慢行駛,避免急煞或急加速。

2. 車輛卡在平台時,卸載方式錯誤

  • 錯誤原因: 在車輛未完全對正或仍卡在平台後端時,直接降低拖吊平台,導致車子滑落,車頭撞擊拖吊車的平台。
  • 如何避免:
    • 確保穩定: 若車輛尚能操作,應先確保其處於 P 檔與手煞車狀態。
    • 善用支撐: 若拖吊車後方有支撐腳,應先將其伸展並確實頂住地面,藉此抬高車尾,防止車輛不穩或車輛後滑。
    • 正確歸位: 應使用吊杆將車輛吊掛到安全位置後,再進行後續操作。
    • 切勿硬來: 若無合適工具或對操作沒有把握,絕不應強行處理,應立即請求其他同事或專業人員支援。

3. 司機疲勞駕駛,導致一連串操作失誤

  • 錯誤原因: 司機承認自己僅睡三小時就出勤,精神不濟是導致一連串失誤的主因。
  • 如何避免:
    • 個人責任: 拖吊司機應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休息才能上工,這不僅是為客戶負責,也是為自己的安全負責。
    • 公司制度: 拖吊業者應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,避免司機過勞。
    • 支援機制: 對於長時間或困難的救援任務,應安排輪班或增派人手支援。

看見同行的無奈與心聲

在新聞影片下方,我看到了許多網友的留言。除了對車主的同情,也有大量針對拖吊司機乃至整個行業的謾罵與偏見,例如「永遠不要低估女人會幹出什麼蠢事」、「只睡三小時是在打整晚炮嗎」等等。

身為這個行業的一份子,看到這樣的事件,心情其實非常沉重。我們不應跟著網路上的言論去謾罵,而是應該從中學習。

這次的事件,除了司機本身的重大疏失,也反映出整個結構性的問題——從業人員的休息是否足夠?公司的管理與訓練是否到位?這些都是我們整個行業需要共同面對與反思的。

我們希望當事的司機能夠從這次的教訓中學習,未来在工作上能更加精進、更加謹慎。每一個SOP的細節,都是保護車主,也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重要關鍵。

最後的思考

拖吊工作常常是在壓力大、時間緊迫、環境複雜的情況下進行,但也正因如此,更需要建立清楚的操作流程與合理的排班制度,來保護車主,也保護我們自己。

希望這個案例能促進更多正向的討論與改善,讓我們整個行業一起變得更專業、更值得信賴。

相關新聞影片

準備好開始您的下一趟任務了嗎?

無論是發佈任務還是尋找接案機會,立即下載 App,體驗前所未有的便捷。